联华证券平台_专业最好的配资公司_股票实盘配资平台排名
专业最好的配资公司

网络股票配资网 专业镇里见活力

发布日期:2025-01-16 01:09    点击次数:108

  

网络股票配资网 专业镇里见活力

镇洋发展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0.12亿元,同比上升30.91%;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下降3.41%;扣非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上升2.95%;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8.69亿元,同比上升60.6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247.31万元,同比下降36.33%;单季度扣非净利润4223.97万元,同比下降30.86%;负债率42.14%,投资收益173.49万元,财务费用1083.46万元,毛利率13.43%。

镇洋发展(603213)主营业务:氯碱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孕育着诸多“出人意料”。谁曾想到,古称“昭馀”的祁县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毗邻五台山的定襄是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谁又曾想到国人餐桌上每3件日用瓷器中就有1件产自山西怀仁,太行山上党地区的人参与东北“齐名”。一方水土,一方特色。近年,山西大力发展特色专业镇,将其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这些专业镇,蹲点生产一线,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向新勃发,融入国内大循环、抢占国际大市场的生动故事。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中国经济顶风破浪、稳中有进的信心与活力,在一个个基层实践中跃然纸上。

  小城玻璃“卖”响全球

近日,山西祁县的玻璃器皿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42岁的闫智俊手握一根空心钢管,边转动边往钢管里吹气,另一头的玻璃溶液渐渐膨胀成一个杯体形状。随后,他迅速将半成品递给身边的工友,20多道工序后,一个人工吹制的玻璃酒杯完成了。

这样的场景,在祁县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车间里每天都在反复上演。过去几十年,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散乱粗放的初级阶段,也历经大浪淘沙的市场洗礼。不管如何变化,闫智俊这位山西喜尊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大师傅,始终不曾放下这门老手艺,终于等来了“华丽转身”。他在城里买了110平方米的楼房,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也是一名玻璃器皿大师傅,收入不比他低多少。

吹制玻璃的大师傅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制作玻璃器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柴婷 摄

“以前我的工资不高,现在一天工资有300多元。”闫智俊说,“以前吹玻璃靠烧煤,又脏又累,挣钱又少,让人看不起,现在好了,很多人都羡慕我。”

对闫智俊来说,吹玻璃改变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但对1984年出生的张文磊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创业舞台。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也是以玻璃工人起家,从上料的小工一路干到大师傅、生产副总,2017年辞职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2023年我又新添了一条生产线,2024年产值预计能达到6000多万元。”张文磊说,像他这样辞职创业、迅速发展的例子,在祁县并不少见。

离张文磊的工厂不远,一家2023年建成投产的玻璃器皿厂正在加紧完成海外订单。这家工厂的老板叫王康,2021年靠跑销售积累的1500万元开了第一家玻璃器皿厂,仅仅2年时间就建起了新厂。“这两年,全县增加投入和开办新工厂的,我知道的就有11家。”他说。

在祁县工信局副局长史学红看来,一个个富起来的家庭,一条条新添设的生产线,一座座新投产的工厂,都是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活力的生动写照。她脱口而出一组数字:祁县玻璃器皿已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营出口企业39家,两年内增加了11家。

在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是一门传统工艺,有记载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民间流传有300多年。当年,晋商开辟“万里茶道”到国外经商,返乡时把这门古老技艺带回祁县。几个世纪后,他们的后代将曾经的“舶来品”卖到了全球。

如今,昔日传统行业已跟上现代步伐。即便是在标准严苛的欧美市场,祁县玻璃器皿也站稳了脚跟,跻身高端市场,与宜家等著名商超保持长期稳定合作。

在一个展厅里,一名企业负责人拿起一只精美的高脚杯告诉记者,别看设计简单,在欧美能卖到2000元人民币。

对于这种变化,祁县工信局局长马勇颇感自豪。他说,以前祁县玻璃器皿卖出去,没人愿说产自哪里,现在客商们都主动在包装上打上“祁县”字样,用市场认可度投了祁县发展的赞同票。

祁县玻璃器皿企业56户、上下游企业230家,24.9万人口中有3万人从事相关工作,被称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这是一种赞誉,更是一个经得起市场检验的“金字招牌”。

这背后,是祁县“从上数量到要质量、从接订单到闯市场、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观念之变,是一系列立足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数、质“加减法”——

全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从最多时200多户缩减到56户;当地开设玻璃器皿产业职业教育,财政资金补贴企业参加A类展会;全县玻璃器皿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产值22.34亿元,同比增长约7.9%,外贸出口同比增长44.29%……

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胜对此感受颇深。20多年前,他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大华只争取到1个半展位,还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2023年广交会,大华有16个展位,是玻璃器皿展区主通道最好的位置。

“是市场改变了大华的经营,观念改变则重塑了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梁文胜说,这几年祁县玻璃器皿企业组团走出去,几乎跑遍了国内外所有知名展会,县里牵头到大城市开推介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订单更多了,祁县玻璃器皿的品牌也叫响了。

2023年,王康坐在办公室里就等到了一批订单。一名俄罗斯客商带着翻译来到祁县,直接走进各家玻璃器皿厂寻找产品,最终在他的展厅里找到了满意的设计,送上10万美元订单。

“要不是祁县玻璃器皿名声在外,不会有这笔订单。”王康说。

11月26日,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检验玻璃器皿成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柴婷 摄

有作为,有地位。2019年,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祁县,已经制定并发布26项团体标准,每年都收到大量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玻璃器皿待检样品。中心主任杨子青说,国家级质检中心设在一个县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这意味着祁县有了话语权。

数据显示,祁县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其中70%出口到国外,每年我国出口海外的高脚杯80%都产自这个古称“昭馀”的地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吕梦琦 柴婷 徐伟)

小锻件“连”起大世界

小到内径只有一元硬币的厚度,大到直径8米有近两层楼高,在我国的重大工程、边疆的风电装配厂,或是在中东的油田,都有它的身影。作为管道、压力容器、成套设备等管道对接和连接的重要附件,法兰广泛用于机械装备、风力发电、石油化工等领域。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是一个面积仅865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却出口了全国30%的法兰锻造产品,成为亚洲最大的法兰盘生产基地、世界最大法兰出口基地。

工人正在操作数控设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哲 摄

定襄法兰何以连接世界?记者近日走进这个“中国锻造之乡”一探究竟。

熔铸、切割、打磨、精塑……山西恒跃集团生产车间内,熔铸钢材产生的热浪扑面而来,三米多高的数控机床在不断旋转打磨法兰环件,整个生产线只有一个人在远程操控。

山西恒跃集团是山西首家数字化转型的法兰企业。走过28个年头,恒跃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机加环节代替了传统人工上下料的操作和翻转;原来一名工人最多操作两台设备到现在一人至少可操作六台机器;从简单的人工清点、盘货到完全数字化、智能化的仓储管理……

恒跃集团的变化是定襄法兰产业发展的缩影。

定襄自古铁匠多,明朝时,号称有“一斗芝麻的铁匠”。在20世纪60年代,当地有技术人员设计生产了第一部锤柄为榆木杆的夹棒锤,打铁业开始了机械化生产。从一杆杆夹棒锤、一个个小作坊起步,走过半个多世纪,定襄法兰企业一步步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

定襄县工信和科技局局长杨晓光介绍,定襄县目前拥有302家法兰锻造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15家,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生产近5000个法兰品种,广泛应用于核电、深海采油、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涵盖了全球各个相关行业。

“不少企业采用了自动锻造生产线、带伺服机器人数控PT检测线、尖端产品热处理的等温正火炉等,由原来粗放加工转向精密加工,正在逐步由制造走向智造。”杨晓光说。

在忙碌喧嚣的生产厂区隔壁,山西昊坤法兰集团的智能化仓库正在建设。“投产后智能化仓库可实时预测当天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而调整企业产品的生产数量、结构,做到真正的‘智能智造’。”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闫定安说,该集团数控设备覆盖率已达到90%。

一段时间以来,定襄法兰企业发展较为粗放,存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定襄的302户企业全部完成煤改气、煤改电改造,实现了清洁能源加热,也全部加装脱硫设备。

不仅如此,当地还搭建了低碳云账户工业园区平台,用来检测、分析、跟踪生产时的碳排放。山西天宝集团正是采用该平台生成碳足迹报告的企业之一。该集团2024年还投资1.2亿元打造“铸锻件一体化”的改造项目,解决生产废料循环的利用问题,未来不仅服务天宝内部,还将帮助定襄法兰产业走向绿色化生产。

走在定襄,到处是“法兰”的痕迹。走几步就能看到不同法兰企业的标识、公路上法兰运输车接连不断行驶、路边的工人身着生产工服与安全帽……“当地直接从业人员1.7万人,相关就业人员2.5万人。一个普通技工的月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杨晓光说。

1979年,定襄县电机厂与日本方面签订合同,每月出口100吨,开启了定襄大规模生产出口法兰的历史。如今,全县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65户。

山西管家营法兰锻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定襄出口量最大的公司,在石油化工法兰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三,是壳牌公司全球仅有的两家供应商之一,也是BP(英国石油公司)亚洲唯一的供应商。它的产品主要面向中东、欧美、日韩等地。

“只要有油气输送,就需要石油化工法兰,我们订单是不愁的。”该公司副总经理徐渊斐说,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达7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人正在生产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锻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樊欣阳 摄

没有矿产资源优势,没有运输赋能,没有产地孵化,定襄人凭着“手艺”,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杨晓光告诉记者,2024年,定襄法兰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70亿元,出口额预计达15.4亿元,出口国家达到70多个,出口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

“我们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天宝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延军这样说。

管家营公司每年将4%的营收用作科技创新研发和新材料试验,最新研发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锻件可用于深海领域,应对海洋微生物腐蚀和海水冲击;昊坤集团闯入了精密锻造行业,为生物科技公司制作钛合金骨关节锻件……

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众多企业不断摸索,开辟新的赛道,定襄法兰正在连接更多行业、更大的世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菲菲 樊欣阳 张哲)

千年窑火向“新”而燃

提到陶瓷,或许首先跃然于脑海的是景德镇陶瓷,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3件日用瓷器就有1件来自于山西怀仁。

“惟陶埴一技,独擅北方。”怀仁陶瓷始于春秋、兴于辽金、盛于明清。现在,怀仁每秒能下线100件日用瓷,全年生产近35亿只盘碗,被称为“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全县拥有陶瓷全产业链经营主体115户,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2022年,“怀仁陶瓷”被列为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之一。

步入2025年,怀仁陶瓷顶风破浪,稳中有进。

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内的智能化陶瓷生产线一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晨光 摄

陶瓷虽“土”,但产品很高端。山西省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希毕,抱着对高端陶瓷的“执念”,坚持不懈造出了上好的骨瓷。

从小小的代理销售,到当上老板开始做陶瓷烤花加工生产,再到开始接触整个产业链……出生于陶瓷之乡,从小摸着泥土、烤着窑火长大,在瓷海里打拼越久,王希毕在心中越是沉淀了深厚的情怀。

坚定“高端化”战略的锦泰陶瓷有限公司紧咬高端骨瓷的路线,在产品研发上下苦功,着力研发更好的骨瓷。2023年初秋,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第三代骨瓷在该公司的展厅中亮相,其碰撞时发出的绵长清脆的声音悦耳动听,这一产品让“锦泰”这个品牌在全国高端陶瓷界拥有了重要话语权。

“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美观、高品质的产品。只有好产品,在市场中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清风自来。”王希毕告诉记者,如今有很多国外客户主动到公司参观他们的骨瓷产品,与他们洽谈合作。

怀仁的现代陶瓷业,既求高品质,也求高效率。2022年以来,在山西省级特色专业镇政策支持下,怀仁陶瓷企业加快对老旧生产线的革新,政府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改进传统生产工艺,全市共引进、使用全自动化生产设备200余台(套)。

从传统到现代,华缶瓷业就是怀仁陶瓷业智能化转型的典型。

花钱买来的自动生产线不成链条,于是华缶瓷业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发最核心的生产线。面临困难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手。山西省工信厅拿出110万元技改资金,国土部门想办法提供产线用地,商务部门带着他们到景德镇、潮州参观学习。不到半年时间,华缶瓷业就拿出了第一台样机。

经过几年努力,华缶瓷业研发的陶瓷全自动成型系统上线投产,让成型生产流程从之前的90小时缩减到现在3小时左右;原来需要十几人的工作量,现在只需4名技术工人就可完成。

“一个做碗的企业成功跨界机械行业,广东、江西的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我们的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大大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华缶瓷业副总经理曾帅说。

工作人员在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贴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晨光 摄

在产品、产线上创新的同时,怀仁陶瓷在拓展销路方面也下足了“绣花功夫”。

“姐妹们喜不喜欢这个‘喜上眉梢’大肚花瓶?”主播们激情昂扬的声音从陶瓷e镇的格子间中传出,调动着直播间观众们的购买欲。在怀仁市新打造的陶瓷e镇,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为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自2023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怀仁陶瓷e镇以电商为撬板,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支撑,助力打造陶瓷创新聚集地,充分释放了怀仁陶瓷的产业资源和发展潜力。怀仁陶瓷e镇负责人潘艳介绍,目前每天e镇直播有20多场。

窑火千年不息,而今迈步向新。锚定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积极抢占国际大市场,怀仁陶瓷演绎着承压奋起、浴火重生的生动故事。2024年前三季度,陶瓷专业镇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实现21.74亿元,同比增长10.1%。

“虽然现在面临着压力和困难,但目前我们所做的努力也取得了成效。面向未来,只要敢闯敢拼敢试,这一片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大有可为。”曾帅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怡静 邓浩然 杨晨光)

一株草到“一条链”的进阶

一大早,“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太行山冬日的宁静。李中法开着中药材挖掘机,将结了霜的田地翻开。他身后跟着十几个弯着腰的村民,正忙着把一棵棵黄芩苗翻捡出来,装进袋子里。

60岁的李中法是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大山子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负责13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自入秋以来,柴胡、党参、黄芩等相继进入采收期,李中法忙得脚不沾地。

李中法的家在几公里外的平顺县龙溪镇新城村,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种植中药材。3年前,大山子公司在村西边的山脚下设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原本在外打工的李中法听说后就回了乡。“当初觉得种地没什么收入,现在在家门口一个月就能赚5000块钱,不比外面差多少。”他说。

正来集团潞党参口服液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在平顺县,像李中法这样“吃中药材饭”的人还有很多。全县11个乡镇有9个将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面积达到85.13万亩,带动种植、经营户4.6万人。

地处晋东南山区的平顺县,自古就与中药材有着不解之缘。长治地区古称上党、潞州,南北朝时期医学著作《本草经集注》记载:“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平顺是潞党参的正宗原产地,也是连翘、柴胡、黄芩等十多种道地中药材的产地。

深山出好药,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平顺境内300多种动植物类中药材,也造就了当地百姓世代传承的采药、种药传统。

然而,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山大沟深的环境也曾给这里带来贫穷与落后。平顺县位于全国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太行山区,曾是国定贫困县。尽管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过去由于经营小、散、弱,产业规模和产品附加值上不去,难以支撑起这个传统农业县的发展。

近年来,平顺县以建设上党中药材专业镇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建设2000多亩潞党参智能育苗工厂和育苗基地,推广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引进正来、振东等制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企业、合作社210多家,形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的全产业链;打造“上党中药材”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宽发展路径和市场渠道。

古老的药草,在现代化技术和产业中迎来了新生。

在山西正来制药有限公司车间里,一瓶瓶潞党参口服液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刘永亮告诉记者,20克潞党参原料可以提取一支10毫升的潞党参口服液,售价20多元。2024年该公司生产潞党参口服液近7000万支,市场供不应求。“通过科技研发,药材的价值提升了几十倍。”刘永亮说。

农民分拣党参。(受访者供图)

围绕中药材产业,一产“接二连三”。平顺县玉峡关镇黑虎村打造了潞党参鲜切加工中心、党参科普体验基地、潞党参展销馆和党参人家民宿。村支书马君君说,2024年村里接待旅行、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有村民注册创立了本地中药材品牌,还有人把中药做成药茶、药膳、药皂等。

“这几年中药材价格好,不愁卖。”马君君说,“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中药材,户均种植面积2.5亩,户均增收两到三万元。”

平顺县上党中药材专业镇发展中心主任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培育中药材种植重点村137个,中药材产值超过10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朝阳产业和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记者梁晓飞 刘扬涛)

【责任编辑:赵睿】网络股票配资网



Powered by 联华证券平台_专业最好的配资公司_股票实盘配资平台排名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